近日,辽宁省地矿集团三名职工被实名举报通过编造假材料晋升职称,多年获取高额履职待遇,事件经集团纪委核查属实,但仅以退款处理,未作党纪政纪处分,引发持续关注。
一、职称造假属实 三人多年违规获利
    辽宁地矿集团纪委自2020年起核查确认,下属地勘院公司原总经理张某、人事部长胡某彦、后勤人员穆某男通过虚假材料晋升职称,进而提高“档案工资”基数,影响公积金、社保、医保及年终奖等多类待遇。数据显示,三人公积金月缴存基数曾显著高于同级职工,如胡某彦某月基数达9999元,而一名中级职称人员仅为6266元。
二、累计退款12万余元 未受党纪政纪追究
    集团核查后,要求三人分两次退还因职称造假多得的履职待遇。张某累计退款84265.01元,胡某彦退款20428.36元,穆某男退款22104.53元,总额超12万元。集团对张某进行岗位调整(职级不变),对胡某彦、穆某男予以诫勉谈话并解聘技术职务,但未进一步追究党纪政纪责任。
三、举报人质疑处理不公 待遇基数仍偏高
    举报人指出,胡某彦至今仍任人事部长,工资待遇未明显调整;其公积金缴存基数在2025年上半年仍维持较高水平。集团纪委多次被问及“职称是否作废”“为何待遇未降”等问题,仅回应“已依规核查”。举报人还称,自己是单位唯一中级会计师却未获聘任,质疑造假者持续占据关键岗位。
四、事件反思:制度漏洞待堵塞 管理透明度需提升
    此次事件暴露出国企职称与待遇挂钩机制存在监管盲区。尽管集团强调待遇已按岗位重新核定,但与职称脱钩的做法未能彻底消除不公。专家建议,引入第三方核算、强化动态调整机制,并通过司法途径进一步厘清责任,以杜绝类似问题。
结语
    职称造假不仅损害公平,更侵蚀企业公信力。唯有完善制度设计、加强监督与问责,才能筑牢诚信基石,推动管理走向规范与透明。
来源: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47486602480819469

免责声明:本文严格遵守平台发布规则,隐去敏感信息,仅作客观陈述。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,仅代表个人观点,与平台及媒体无关,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!
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			



